汉源县古路村,拓路人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产业闯新古老彝族村寨,如今已成为小有名气的古路旅游村落,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、拓路人“四川最美古村落”等。产业闯新
作为土生土长的古路古路村村民,现任永利彝族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、拓路人村委会主任的产业闯新郑望春,积极响应国家号召,古路带领当地百姓乘着脱贫攻坚的拓路人“小康列车”,借着乡村振兴的产业闯新东风,立足自身资源优势,古路充分发挥古路村独特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拓路人人文资源,解决出行难问题,产业闯新大力发展特色高山种养产业、古路特色乡村旅游产业,他也成了大家心目中的“优秀书记”。
多方争取项目
解决群众出行难题
“大家记得扫一扫场所码,旅游中注意安全。”10月6日,正值国庆假期,来古路村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,郑望春也因此忙个不停。为确保游客出行安全,他反复对进村交通道路进行安全排查,及时消除隐患;为确保疫情防控到位,他严格督促农家乐进行场所码登记和核酸报告检查;为给游客提供优质服务,村里排了值班人员,每天安排4名干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。
如今,每到节假日,就有许多游客选择乘坐索道或徒步前来古路村欣赏美景。
而在几年前,古路村还没有路,进村的“路”曾是藤蔓、绳索和钢梯,一度成为全省唯一不通公路的村寨。再加上受山高、坡陡、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,基础设施建设落后,严重制约产业发展,全村经济发展十分滞后。
“要致富,先修路。”郑望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,积极多方争取项目资金,筹建通村、通组公路。而在项目筹建初期,受地区条件的差异化和老百姓观念影响,道路建设遭遇重重波折。
对此,郑望春主持召开各类动员协调会议21次,通过院坝会、家常会、农民夜校等形式和群众谈心,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,动员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参与修建。
为保证施工安全和道路建设质量,郑望春经常赴施工一线督导推进公路建设进度,有时忙得一整天都顾不上吃饭。有群众抗议施工毁坏自家土地,他便召集党员干部连夜走村入户,掌握土地受损情况,了解群众诉求,几经沟通协调,终于落实解决方案,确保了施工的顺利开展。
在他的带领下,不到两年时间,打通了古路村244户680人的产业路、致富路,彻底解决当地群众出行难、运输难等问题,受到群众一致好评,全村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日益增强。
助推农旅融合
带领群众致富奔康
致富的首要问题“路”解决了,但如何让群众富起来?
古路村以传统农业为主,主要种植玉米、土豆、红薯,经济价值不高,全村没有支柱产业。
“要让广大群众尽快富起来,关键是要建立促进群众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。”为了壮大产业支柱,郑望春有了新的思考——以种植、养殖业为基础,旅游业为突破,做好古路村特色旅游宣传推广工作,吸引大量游客前来,创造一个乡村旅游新典范。
2021年,郑望春带领当地干部群众到省内外参观学习农家乐先进经验,随后整合全村现有接待空间,发动致富能人、返乡创业青年等力量打造村民主题民宿、农家乐、特产店等20余家。做好价格和品质“双重监管”,让游客体验彝家传统文化,品正宗的彝家食品,并借助旅游,让游客把腊肉、土鸡、杆杆酒等古路村天然生态食品带回家。
此外,他还带领当地百姓发展种植、养殖业,养殖猪、牛、羊等特色牲畜6000余只(头),种植核桃、花椒等3000余亩。同步开展生态干果、野生蜂蜜、高山生态腊肉等农副产品网络集中展销,形成“统一接单、分流接待、各自核算”的利益联盟模式,切实带动村域经济的发展。
在郑望春的带领下,古路村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,修建生态停车场、观景平台、步游道,修建火把广场、民族文化广场等,为农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、稳定产业发展…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道路上,郑望春成了古路村村民的“主心骨”、产业发展的“拓路人”。
2021年,古路村村民收入较前一年翻了两番。
如今,骡马山道、索道美景、坨坨肉、杆杆酒等当地众多美景、美食深受游客青睐,慕名而来的游客数不胜数。
本报记者 郑雨莎